Hbase学习笔记


Hbase的架构


zookeeper

HBase利用ZooKeeper维护集群中服务器的状态并协调分布式系统的工作。ZooKeeper维护服务器(例如master节点和region server节点)是否存活、是否可访问的状态并提供服务器故障/宕机的通知。ZooKeeper同时还使用一致性算法来保证服务器之间数据的同步,同时也负责Master选举的工作。

master

HMaster负责region的分配,数据库的创建和删除操作。

具体来说,HMaster的职责包括:

  • 调控Region server的工作
    • 在集群启动的时候分配region,根据恢复服务或者负载均衡的需要重新分配region。
    • 监控集群中的Region server的工作状态。(通过监听zookeeper对于ephemeral node状态的通知)。
  • 管理数据库
    • 提供创建,删除或者更新表格的接口。

region Server

写入Hbase的数据,通过region server节点创建索引,并且最终保存到HDFS上,region server进行数据存储的概念如下:

  • region:hbase的数据抽象,按照Table隔离,也就是说一个region中不会同时存储两个table的数据,一般也只是存储一个表的部分数据,因为一个table需要通过多个region将数据分布到不同的服务器上来实现负载均衡
  • store:region中具体的存储,一个store存储的是同一个列簇的数据。region存储的是同一个table的数据,region内部按照列簇分别存储在不同的store中
  • HFile:store在hdfs中的具体的物理存储是HFile,由于HFile有大小限制,所以随着数据量的增大,store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HFile

数据输入到region server之后,首先进入MemStore(内存缓冲区),当 MemStore达到上限的时候,Hbase会将内存中的数据输出为有序的StoreFile文件数据(根据Rowkey、版本、列名排序,这里已经和列簇无关了因为Store里都属于同一个列簇)。


hbase的存储结构


B+ Tree和LMS(Log-Structured Merge-Tree)

B+ Tree:B+ Tree

无SQL数据库通常使用LSM树作为数据存储过程体系结构,HBase也不例外。众所周知,RDBMS采用B+树来组织其索引,如图《B+ Tree》所示。这些B+树通常是3级n向平衡树,B+树中的节点对应磁盘上的块。所以对于RDBMS的更新,它可能需要5倍的磁盘操作(B+树查找目标行块3次,目标块读取1次,数据更新1次)。

在RDBMS中,如果没有B+树,数据随机无序写在磁盘块中,读操作需要扫全表,性能会很低。B+树对于数据读操作能很好地提高性能,但对于数据写,效率不高。对于大型分布式数据系统,B+树还无法与LSM树相抗衡。

LSM树(Log-Structured Merge Tree)采用的索引结构与B+Tree相同,而且通过批量存储技术规避磁盘随机写入问题,因为数据过来之后,首先会在内存中进行排序,构建索引,当到达一定的量的时候,flush到磁盘中,由于数据已经排序好了,所以批量flush的时候能有效减少磁盘的随机写。当然凡事有利有弊,LSM树和B+树相比,LSM树牺牲了部分读性能,用来大幅提高写性能。

LSM树可以被看作n级合并树,它使用日志文件和内存存储将随机写入转换为顺序写入。首先将数据顺序写入日志文件,然后写入内存中,数据组织为排序树,如B+树。当内存中的存储已满时,内存中的树将被刷新到磁盘上的小的存储文件。当这些小的File数量达到一个阀值的时候,Hbase会用一个线程来把这些小File合并成一个大的File。这样,Hbase就把效率低下的文件中的插入、移动操作转变成了单纯的文件输出、 合并操作。

对于mysql来说,每来一条数据,都会去更新索引,所以写入量大的时候,速度会很慢;但是hbase会首先在内存中形成小的索引文件,到达一定大小之后落盘,后台会将生成的这些小的索引文件进行合并。

列式存储——按照rowkey进行排序

Hbase的存储关系:

  • 一个HRegion对应多个HStore:一个HRegion中会按照列簇被拆分成多个HStore。
  • 一个HStore对应一个MemStore:数据的更改首先在MemStore中执行。
  • 一个HStore对应多个StoreFile,一个StoreFile对应一个HFile:HFile是不能修改的,从MemStore中flush到HDFS上的文件。

HStore的数据结构:HStore的数据结构

在Store数据结构中:

  • 每个StoreFile内的数据是有序的,
  • 但是StoreFile之间不一定是有序的,
  • Store只需要管理StoreFile(即HFile)的索引就可以了。

这里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指定版本和Rowkey可以加强查询的效率,因为指定版本和Rowkey的查询可以利用 StoreFile的索引跳过一些肯定不包含目标数据的数据。

查询的时候,通过store定位到row key所在的HFile之后,首先通过Trailer读取其中的索引(Data Block Index),如果索引存在于内存中,直接从内存中查找row key对应的数据。

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情况:HBase现在只有一个region server,现在只有一个表,只有一个列簇,在server上只有一个region,region中只有一个store。

随着数据的写入,内存中创建索引,到达一定大小之后,flush到磁盘上形成一个HFile,假设数据最终写完之后,磁盘上总共形成了3个HFile。

这三个HFile最终合并成一个大的HFile,以提高查询效率。合并完成之后,这个HFile中包含了该表的所有的数据,我们查询某个row key的时候,定位到这个region的这个store,到store的HFile中的B+Tree索引中很快定位到该row key对应的数据所在的block。HBase会将HFile中的索引缓存到内存中,除此之外,通过索引定位到row key在磁盘中的位置之后,HBase不是简单的直接将该数据取出来,而是将该数据所在的Block整个缓存到内存中,然后从内存中将该row key对应的值取出来。


HFile的数据结构


HFile的数据结构(v1)

HFile结构:HFile结构

DataBlock的kv存储结构:DataBlock的kv存储结构

数据最终在磁盘中的保存形式是HFile,分为5个段:

  • DataBlock:保存列簇中的数据,按照rowkey进行了排序,可以被压缩。见图《DataBlock的kv存储结构》
  • MetaBlock:保存用户自定义的Kv数据,例如bloom filter,可以用于查询过程中过滤掉部分一定不存在待查KeyValue的数据文件。
  • FileInfo:用来保存HFile的元数据信息,例如最大的SequenceId,时间范围信息等,也可以用来避免读取某些不存在某个key的文件。
  • Data Block Index:Data block的索引文件。
  • Meta Block Index:Meta Block的索引文件。
  • Trailer:保存上述各个block的的偏移量,server加载HFile信息的时候,首先需要读取Trailer的内容,获取各个Block的位置。

HFile的数据结构(v2)

HFile是HBase存储数据的文件组织形式,参考BigTable的SSTable和Hadoop的TFile实现。从HBase开始到现在,HFile经历了三个版本,其中V2在0.92引入,V3在0.98引入。HFileV1版本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它占用内存多,HFile V2版本针对此进行了优化,HFile V3版本和V2版本差异不是特别大,下面介绍HFile(v2)的数据结构。

block的概念

图 HFile(v2) 逻辑结构01:HFile(v2)

  • Scanned block section: 在 HBase 顺序扫描 HFiles 的时候需要被读取的块内容,包括Data Block、leaf index block以及bloom filter block(图中没有画出);
  • Non-scanned block section: 在 HBase 顺序扫描 HFiles 的时候不会被读取的块内容,主要包括Meta Block和Intermediate Level Data Index Blocks两部分;
  • Load-on-open-section: 这部分数据在region server启动时,需要被加载到 BlockCache 中。包括FileInfo、Bloom filter block、data block index和meta block index;
  • Trailer: 这部分主要记录了HFile的基本信息、各个部分的偏移值和寻址信息。

HFile会被切分为多个大小相等的block块,每个block的大小可以在创建表列簇的时候通过参数blocksize => ‘65535’进行指定,默认为64k,大号的Block有利于顺序Scan,小号Block利于随机查询,因而需要权衡。各个类型的Block的作用如下:

各个类型的Block的作用:各个类型的Block的作用

index block的作用

HFile中索引结构根据索引层级的不同分为两种:single-level和mutil-level,前者表示单层索引,后者表示多级索引,一般为两级或三级。HFile V1版本中只有single-level一种索引结构,V2版本中引入多级索引。之所以引入多级索引,是因为随着HFile文件越来越大,Data Block越来越多,索引数据也越来越大,已经无法全部加载到内存中(V1版本中一个Region Server的索引数据加载到内存会占用几乎6G空间),多级索引可以只加载部分索引,降低内存使用空间。

Root Index Block

Root Index Block表示索引树根节点索引块,可以作为bloom的直接索引,也可以作为data索引的根索引。而且对于single-level和mutil-level两种索引结构对应的Root Index Block略有不同,本文以mutil-level索引结构为例进行分析(single-level索引结构是mutual-level的一种简化场景),在内存和磁盘中的格式如下图所示:

Root Index Block的结构:Root Index Block的结构

其中Index Entry表示具体的索引对象,每个索引对象由3个字段组成:

  • Block Offset表示索引指向数据块的偏移量
  • BlockDataSize表示索引指向数据块在磁盘上的大小
  • BlockKey表示索引指向数据块中的第一个key

除此之外,还有另外3个字段用来记录MidKey的相关信息:

  • MidLeafBlockOffset:索引的叶子节点中,中间的节点对应的磁盘的offset
  • MidLeafBlockOndiskSize:索引的叶子节点中,中间的节点占用的磁盘空间
  • MidKeyEntry:索引的叶子节点中,中间的节点的mid-key

其中,MidKey表示HFile所有Data Block中中间的一个Data Block,用于在对HFile进行split操作时,快速定位HFile的中间位置。需要注意的是single-level索引结构和mutil-level结构相比,就只缺少MidKey这三个字段。

Root Index Block会在HFile解析的时候直接加载到内存中,此处需要注意在Trailer Block中有一个字段为dataIndexCount,就表示此处Index Entry的个数。因为Index Entry并不定长,只有知道Entry的个数才能正确的将所有Index Entry加载到内存。

NonRoot Index Block

当HFile中Data Block越来越多,single-level结构的索引已经不足以支撑所有数据都加载到内存,需要分化为mutil-level结构。mutil-level结构中NonRoot Index Block作为中间层节点或者叶子节点存在,无论是中间节点还是叶子节点,其都拥有相同的结构,如下图所示:

NonRoot Index Block的结构:NonRoot Index Block的结构

和Root Index Block相同,NonRoot Index Block中最核心的字段也是Index Entry,用于指向叶子节点块或者数据块。不同的是,NonRoot Index Block结构中增加了block块的内部索引entry Offset字段,entry Offset表示index Entry在该block中的相对偏移量(相对于第一个index Entry),用于实现block内的二分查找。所有非根节点索引块,包括Intermediate index block和leaf index block,在其内部定位一个key的具体索引并不是通过遍历实现,而是使用二分查找算法,这样可以更加高效快速地定位到待查找key。


Hbase的索引与查询


root index在HFile解析的时候直接被加载到内存中,root index entry的个数信息通过trailer block获取,都加载到内存中。查询的时候:

  • 在内存中很快定位到某个row key对应的root节点的下一级节点intermediate index中某个block的位置
  • 在该non-root index block中,通过二分查找找到某个index entry,进而找到row key对应的叶子节点的block的位置
  • 在该non-root index block中,通过二分查找找到某个index entry,进而找到row key对应的data block,将整个数据块加载到内存,通过遍历的方式找到对应的value。

图 HFile 查询:HFile查询


hbase和mysql对比


两者都用B+tree作为自己的索引结构,但是应用的场景却不同,这里对比起来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,在各自的场景下有各自的优势。

  • Hbase适用于数据写入量大的场景,在B+Tree的基础上使用了LMT作为索引结构。它使用日志文件和内存存储将随机写入转换为顺序写入,首先将数据顺序写入日志文件,然后写入内存中,数据组织为B+树。当内存中的存储已满时,内存中的树将被刷新到磁盘上的小的存储文件。当这些小的File数量达到一个阀值的时候,Hbase会用一个线程来把这些小File合并成一个大的File。这样,Hbase就把效率低下的文件中的插入、移动操作转变成了单纯的文件输出、 合并操作。另外HBase的分布式特性,能够有效的实现集群的容错和机器的扩容等。
  • mysql在数据量小的情况下,查询更快,尤其是对于随机查询的场景,因为通过B+Tree能够快速定位到数据的位置,但是HBase涉及到从zookeeper中获取数据所在的位置,再从region对应的store中进行查找,如果数据没有被缓存,还需要先将数据所在的Block加载到内存,再在内存中查找出来。而且mysql支持多索引,查询场景多的列都可以创建索引,但是HBase只支持按照row key进行索引,如果需要过滤的内容不在row key中,需要遍历块中的所有的数据进行查找。

参考博客